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欢迎您

本科教学

课程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科教学 > 课程信息

汽车悬架理论与设计

日期:2021-12-21 16:07:19 作者: 访问量:

汽车悬架理论与设计

一、课程介绍

《汽车悬架理论与设计》是车辆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本课程是研究汽车操纵稳定性和行驶平顺性的基础,使学生掌握汽车悬架结构型式、工作原理和设计分析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与汽车悬架相关的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了解悬架技术的最新进展,为今后继续深造或在车辆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设计、制造、实验、科研和教学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Introduction

 

Theory and Design of Automotive Suspension is a specialized elective course of the automotive engineering and is the basis of vehicle handling and riding. By studying the course ensures students to know the structure, working principle and design method and to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certain complex engineering problems. The knowledge in the course will become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further study or work on the design, manufacture, test, management, research and teaching in automotive engineering and some related fields.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汽车悬架理论与设计

课程编码

422061

英文名称

Theory and Design of Automotive Suspension

课程学时

28

课程学分

1.5

课程类别

专业教育课程

课程性质

选修课

开课学期

7学期

课内实验学时

6

适用专业

车辆工程

开课单位

汽车系教研室

选用教材

暂无

主要参考书

1. 约森·赖姆佩尔(著). 悬架元件与底盘力学. 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2. John C. Dixon, Ph.D, F.I. Mech.E., F.R.Ae.s. The Shock Absorber Handbook. John Wiley & Sons, Ltd.

3. S. M. Savaresi, C.Poussot-VassalC.Spelta, O.Sename and L. Dugard. Semi-Active Suspension Control Design for Vehicles.

制定人

玄圣夷

制定时间

2018年9月

二、教学大纲

1、教学目标

1.1 教学目标

课程内容围绕汽车悬架系统的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开展,采取教师主题引导与讲授的方式,使学生汽车悬架基本理论知识和设计知识,着重培养学生解决车辆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达成如下业务能力培养要求:

1. 使学生掌握汽车悬架基本理论知识和设计知识,具备解决车辆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提出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性要求的汽车悬架系统的能力。

了解汽车悬架的结构、性能特点、设计流程、设计方法及发展趋势,具备分析、解决汽车悬架问题的能力。

2. 使学生了解汽车悬架设计流程、设计方法,根据研究方案制定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设计,分析结果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结论。

了解汽车悬架开发所需仿真软件及实验设计方法,能够根据研究方案,制定相应的实验方案,利用相关汽车悬架设计软件进行仿真分析和数据分析,建立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进行工程问题分析的理念,具备综合分析的能力。

1.2 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对应关系

1 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对应关系

教学目标

毕业要求指标点(二级)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汽车悬架基本理论知识和设计知识,具备解决车辆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提出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性要求的汽车悬架系统的能力。

3.1能够提出车辆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功能、性能等特定要求的系统、部件或工艺流程。

教学目标2:使学生了解汽车悬架设计流程、设计方法,根据研究方案制定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设计,进而分析结果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结论。

4.2能够根据研究方案制定实验方案,并选择合适的手段进行实验设计,进而分析结果与解释数据,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结论。

2、教学要求

在课堂进行大纲解读,使学生清楚本课程具体的课程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应掌握的知识和获得的能力;对课程内容要融会贯通。通过理论知识教学,结合典型实例分析,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了解实验过程,具备工程实践基础。

成绩评价体系标准真实、严谨、公平、公正、公开,能促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预备知识或先修课程要求

《汽车构造》、《汽车理论》等课程。
4、教学方式

2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对应)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包括:理论部分以课堂讲授为主,配以适当的讨论,采用多媒体授课。实验以演示教学、实践教学为主。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汽车悬架基本理论知识和设计知识,具备解决车辆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提出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性要求的汽车悬架系统的能力。

教学目标2:使学生了解汽车悬架设计流程、设计方法,根据研究方案制定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设计,进而分析结果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结论。

5、实验环境和设备

实验环境:低碳中心实验室。

实验设备:电液伺服激振系统、减振器、电脑、万用板及连接线、电路基本元器件。

6、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6.1课程内容

第一章 绪论(2学时)

第一节 独立悬架设计概述  

知识点1 概念、组成与分类

知识点2 结构型式介绍

知识点3 设计要求与设计方法概述

第二节 减振器概述

知识点1 减振器发展历史

知识点2 减振器结构型式

知识点3 摩擦减振器、可控减振器

第三节 半主动控制悬架概述

知识点1 悬架发展史

知识点2 主动与半主动悬架工作原理

本章内容简介:

了解悬架的概念、基本组成、功用、悬架的设计要求、电控悬架的组成、分类、控制方法。掌握典型独立悬架的构造原理,包括双横臂独立悬架、滑柱摆臂独立悬架、多连杆独立悬架等。

 

第二章  悬架运动学与悬架运动特性计算与仿真(8学时)

第一节  基本概念

知识点1 轴距、轮距、侧倾中心与侧倾轴线、车轮定位参数

第二节  独立悬架导向机构运动特性对整车性能的影响

知识点1轮距、车轮定位参数、侧倾中心变化特性对整车性能的影响

第三节  独立悬架导向结构运动特性计算

知识点1空间机构学知识介绍

知识点2 双横臂独立悬架导向机构运动特性计算方法

知识点3 滑柱摆臂独立悬架导向机构运动特性计算方法

知识点4独立悬架导向机构运动特性仿真分析

本章内容简介:

了解侧倾中心和侧倾轴线、车轮外倾角、前束角、主销内倾角、主销后倾角的概念。理解车轮的轮距变化特性、外倾角变化特性、主销内倾角变化特性、主销后倾角变化特性、前轮前束变化特性以及侧倾中心高度变化特性对整车性能的影响。掌握独立悬架导向机构运动特性计算方法,能够应用运动学计算方法仿真计算车轮运动特性。

 

第三章  悬架动力学计算(3学时)

第一节  底盘力学概述

知识点1 作用于底盘零件上的力

知识点2双横臂悬架受力分析

知识点3滑柱摆臂悬架受力分析

本章内容简介:

理解独立悬架的平衡位置、静挠度和偏频与静力学计算方法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 减振器设计分析理论(4学时)

第一节  平顺性与操纵稳定性

知识点1 含义与评价指标

第二节  流体力学和阀设计

知识点1 减振器阀的类型 

第三节  磁流变减振器

知识点1 磁流变减振器工作原理

知识点2 磁流变减振器控制策略

本章内容简介:

了解振动理论、平顺性、减振器阀设计,理解阻尼特性和磁流变减振器特性,掌握磁流变减振器工作原理。

 

第五章  半主动悬架控制(5学时)

第一节  空气弹簧悬架系统介绍及特性分析

        知识点1 空气弹簧悬架结构组成      

知识点2空气弹簧悬架系统建模

        知识点3 空气弹簧特性试验分析

第二节  半主动空气弹簧悬架模糊控制器设计及仿真分析

        知识点1模糊控制器设计及仿真分析       

知识点2利用MATLAB中的Simulink工具箱针对空气弹簧刚度进行控制仿真

第三节  半主动空气弹簧悬架试验系统设计及试验结果分析

知识点1利用工业可编程控制器、电磁阀、传感器完成试验系统设计

本章内容简介:

了解半主动悬架系统及典型控制方法,掌握半主动悬架结构及建模仿真分析。

6.2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对应关系

3 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对应关系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理论课程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汽车悬架基本理论知识和设计知识,具备解决车辆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提出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性要求的汽车悬架系统的能力。

实验课程内容

教学目标2:使学生了解汽车悬架设计流程、设计方法,根据研究方案制定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设计,进而分析结果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结论。

 7、实验项目内容、学时分配、实验小组

4实验项目一览表

序号

实验项目

内容提要

实验

类型

学时

分配

主要仪器

  

实验

地点

考核

形式

1

42206101

测取筒式减振动器的示功图(即力-位移曲线);

测量筒式减振动器在不同活塞速度下的阻力,取得速度特性,绘出P-V曲线(即力-速度曲线)。

演示性

2

德国申克公司电液伺服激振系统PL63N

 

低碳中心

根据实验操作,实验报告进行评价: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2

42206102

悬架相关软件的基本方法和仿真流程;国家标准对于悬架相关性能的实验方法;演示软件操作方法;工程实践问题的仿真分析。

设计性

2

电脑

交通楼

根据实验操作,实验报告进行评价: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3

42206103

常见的电控悬架传感器及工作原理;电路基本元器件实物认识;基本电路原理认识;传感器信号处理电路制作;传感器信号处理电路的检测方法。

设计性

2

 

万用板及连接线、基本元器件(插针电容、电阻、LM358运放)

交通楼

根据实验操作,实验报告进行评价: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8、考核要求、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标准

8.1考核方法

5考核方法(与教学目标对应)

考核方法

教学目标

1、针对学习效果进行考核。

2、考核方式:课程作业、实验操作。

3、考核依据:课程作业、实验报告。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汽车悬架基本理论知识和设计知识,具备解决车辆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提出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性要求的汽车悬架系统的能力。

教学目标2:使学生了解汽车悬架设计流程、设计方法,根据研究方案制定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设计,进而分析结果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结论。

8.2考核标准

6 考核标准

考核方式

教学目标

评价标准

0~59

60~69

70~79

80-89

90~100

课程作业

使学生掌握汽车悬架基本理论知识和设计知识,具备解决车辆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提出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性要求的汽车悬架系统的能力。

没有掌握汽车悬架基本理论知识和设计知识,不具备独立设计悬架系统的能力。

基本掌握汽车悬架基本理论知识和设计知识。 

基本掌握汽车悬架理论知识和设计知识,基本具备设计悬架系统的能力。

较好掌握汽车悬架基本理论知识和设计知识,具备设计悬架系统的能力。

充分掌握汽车悬架基本理论知识和设计知识,具备独立设计悬架系统的能力。

实验报告

使学生了解汽车悬架设计流程、设计方法,根据研究方案制定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设计,进而分析结果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结论。

不了解汽车悬架设计流程、设计方法,不能根据研究方案制定相关实验方案,不能得到合理有效结论。

基本了解汽车悬架设计流程、设计方法,根据研究方案基本能够制定合理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设计。 

了解汽车悬架设计流程、设计方法,根据研究方案能够制定较完整实验方案,得到基本正确结论。

较好了解汽车悬架设计流程、设计方法,根据研究方案能够制定较完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设计,得到基本正确结论并进行简短分析。

充分了解汽车悬架设计流程、设计方法,根据研究方案制定较完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设计,能够较完正分析结果,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结论。

8.3成绩评定

1)课程作业

采用百分制。课程综合作业成绩占总成绩70%,教师根据作业完成情况打出分数。

2)课程实验

采用百分制。课程实验成绩包括:现场操作成绩(40分)、实验报告成绩(60分)最终实验成绩按照五分制给定。优≥9090>良≥8080>7070>及格60、不及格<60

7《汽车悬架理论与设计》课程实验评分标准

现场操作考核标准40分)

0-9分

10-19分

20-29分

30-40分

不听从老师指挥,不配合实验组工作,干扰实验进程。

实验规划较差,在老师多次督促下能够操作仪器,沟通协作能力较差,实验现场记录潦草。

实验规划较好,能够在老师指导下操作仪器,沟通协作能力一般,实验现场记录较为准确。

实验规划得当,过程衔接紧密,能够主动操作仪器,沟通协作能力较强,实验现场记录详细、准确。

实验报告考核标准60分)

工整性15分)

完整性(15分)

准确性20分)

创新性(10分)

0分

15分

0分

15分

0分

20分

0分

10分

不采用专用实验报告用纸,字迹潦草,难以辨认。 

采用专用实验报告用纸,字迹清楚,报告整洁。

缺少必要的报告项目,项目内容有缺失

包含全部必要项目,各项目内容完整。

实验数据记录不准确,数据处理计算错误,结果不可信,数据图表错误或表达不科学。

实验数据记录准确,数据处理计算完整、准确,结果可信,数据图表准确、表达合理。

没有对数据结果进行科学正确的分析讨论

充分考虑相关因素讨论实验工况对实验结果进行合理准确分析

3成绩评定

本课程考核性质为考查,综合考虑作业、实践实验的表现确定总成绩,成绩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合格和不合格五个等级,计算公式如下:

总成绩=课程综合作业(70% +验成绩30%)。

无实验成绩,总成绩为不及格。

上一篇:汽车优化设计

下一篇:汽车性能仿真评价